南京大学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培训会暨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5-03-11浏览次数:15

为进一步增强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持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3月6日,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召开南京大学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培训会暨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会

图片

南京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浩,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宁、李兴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封世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方长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乾坤、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世岳出席本次培训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时昱主持,全校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博士生代表近100人参会。

图片

李浩作开班动员。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学作为关键环节,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辅导员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平台,有助于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也有益于辅导员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挑战。针对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方法,他向辅导员队伍提出五点期待:一是精准把握学生需求,锚定教学切入点;二是创新教学互动模式,提升教学吸引力;三是强化理论实践融合,提高教学实效性;四是持续自我能力提升,增强综合素质;五是加强协同合作,凝聚育人合力。

图片

四位专家分别作专题培训。李乾坤以“《形势与政策》课的渊源、定位和教学目标”为主题,聚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关键意义,回顾了其建设历程和发展演变,并阐述了新时代的语境、课程目标与内容。他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遵循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坚持“六要”标准,切实做好时代新人铸魂工作。封世蓝围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示范授课。她结合专业特长,紧密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主题,深度剖析《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稳”和“进”,生动详实地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深层内涵。王世岳以“寻求共鸣:重新理解大学教学”为题,立足于罗萨的“共鸣”理论,鼓励思政课教师构建与学生、教材之间的共鸣关系,以共鸣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展示真实自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方长春就“新时代大学生新特征与学情调研方法”进行专题报告。他分析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提出了社会情境类型与社会竞争的解释框架,为教育者拓展了学情调研的视角。此外,他详细介绍了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技术手段,为各学院开展学情调研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具体方法。

与会教师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培训会令人获益匪浅,未来也将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凝心聚力、团结奋进,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提升思政育人的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