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伦理学基础理论:
(1)《论解决利他主义两难的几种进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9期(2011-9-18)。
(2)《群体选择理论与道德的普遍性》,《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6期(2011-12-10)。
(3)《道德分歧、情感主义与质疑:对A. J. Ayer论道德分歧的一点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2011-12-15)。
(4)《从< <>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自爱与友爱》,《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0期
(5)《别异与致中和:罗尔斯的“反思平衡”与王阳明“良知”说之互镜的一种可能进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6)“The Knowledge Argument against Physicalism: Its Proponents and Its Opponents”,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影响因子:0.83),2012年第7卷第2期(2012-12-5)。
二、比较哲学:
(7)《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2012-5-25)。
(8)《论〈孟子〉中的“恻隐”现象》,《哲学评论》2015年第15辑。(9)《论比较哲学视域下的朱熹哲学工夫论:以朱熹论“敬”的工夫为例》,《儒教文化研究》(韩国成均馆大学主办)2016年第25辑(2016-2-28)。
(10)《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恻隐之心》(第二作者),《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2016-12-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1)黎昕主编:《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第六、七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15日。
(12)《试析< <>孟子>之“情”字》,《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3)《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论孔子之“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龙岩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4)《一种人我合一的理想同感反应形态:比较哲学的视角》,《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3期(2020-5-10)。
(15)《一种儒家传播学思想中的自我观:兼与芝加哥传播学派自我观比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2月(2021-2-25)。
(16)“On Family/Home: Individuals and Relations”,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A&HCI),27March, 2021。
(17)《朝向生命共生:儒家师生之“乐”教育学解读》,《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8)“Reconsidering the Feminine: Insights from Daodejing”. In: Liu Xiaogan (ed.),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he Daodejing, Springer. (forthcoming)
三、应用对策研究:
(19)《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脉保护和传承——对韩国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经验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20)《践行“四下基层” 推进学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6日。
译著译作
(1)涛慕思•博格:《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第七章“平等主义的万民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作者系耶鲁大学哲学和国际事务雷特纳讲座教授Thomas Pogge。
(2)贾斯汀•巴雷特:《宗教认知科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著作),《为什么会有人相信上帝?》(论文),《心理学报》待刊,作者系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心灵研究中心研究员Justin Barrett。
(3)纳弗斯卡·阿萨纳苏利斯:《美德伦理学的盛世》,收录于论文集《聿修厥德:德性伦理与德育教育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预计将于2021年底出版),作者系当代美德伦理学家Nafsika Athanassoulis。
(4)《体悟中国之不同:与安乐哲探讨方法、问题与角色》(第7、9、10章),安乐哲儒学大家项目。
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2016年6月15日。
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著,2018年。
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合著,2013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