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儒家之“开放心灵”析论,《当代儒学》2023年第2辑(总第24辑)。
儒家德行伦理的道德评判原则及其现代意义,《伦理研究》,2023年第2辑(总第9辑)。
儒学“女性正名”的有效性评估与儒家女性伦理学前途展望——评王堃的《坤道与空阙:“女性”的诗性正名》,《国际儒学》2023年第2期。
情感与心灵——情感儒学与生活儒学的“心灵哲学”贡献及其拓展,《国学论衡》,2023年第1辑(总第13辑)。
良知如何先天存在与反观自证?——对良知呈现与假定之争的再思考,《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情缘论:情感本源的机缘化阐释,《当代儒学》第22辑。
中国哲学现代性转型中的情感论进路及其发展逻辑,《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儒家式人格的时空结构及其意义,《哲学与文化》,2022年第7期。
当代儒学研究中的“情理”概念及其反思,《国学论衡》第10辑,2021年12月。
中美当代情感哲学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先秦儒家人道本源的价值哲学探微,《伦理学研究》2021年第1期。
心性儒学道德修养论反思,《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论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4期。(第一作者)
儒家外推私德问题再检讨,《哲学与文化》,2019年第7期。
艺术化人生的魅惑——中国近百年来之美育观反思,《天府新论》,2019年第1期。
超越“超绝的心灵学”——探索儒家心灵哲学开展的新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个体主体性的虚显:儒家现代化受限的根源,《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一作者)
情感如何既生成又见证德性,《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儒家文化依谁而在:我还是我们?《中国文化论衡》2018年第1期。
“心灵儒学”导论,收入《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与道德——“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
中国哲学与现代情感哲学——迈克尔·斯洛特教授访谈录,《当代儒学》(12辑),2017年12月。
阳明心学的真精神:个体自由可能性的敞开,《江淮论坛》2017年第6期。(第一作者)
去生活:生活儒学中的实践观念,《当代儒学》第11辑,2017年6月。
接着讲”还是“重建”——现当代中国哲学开展方式反思,《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本真而不神秘:儒家本源体验的特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关于正义问题的中国理论——评黄玉顺《中国正义论的重建》,《当代儒学》第7辑,2015年5月。
维新儒学:儒学的一个现代性版本,收入许嘉璐主编《重写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情感观念比较:生活儒学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生活儒学多元开展的可能与必要,《当代儒学》第3辑,2013年1月。
《阳明心学与儒家现代性观念的开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心灵的修养:一种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情缘论:中国情感主义哲学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