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下午,南京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问道工作坊第十八期如期而至。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牧云老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教授周瑞瑞老师主持本次讲座。周瑞瑞老师首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张老师的学术履历,并对张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张老师本次讲授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张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在博士阶段所从事的国际统一战线研究,她从前辈学者的成果中关注到中国共产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研究路径,真正意识到国际视野的重要性。随后,张老师从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手,展开对美国馆藏中共党史文献问题的讨论。就资料分布而言,学术界普遍关注美国官方文献,而较少关注美国各高校收藏的私人档案。张老师对藏有中共党史文献的美国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进行了概述,结合自己在美国的查档体验,重点介绍包括埃默里大学图书馆、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杨百翰大学图书馆等在内的不同场所不同的查档要求与特点,还为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不少具体的查档技巧。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文献数量众多且庞杂,美国馆藏的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有关的资料十分珍贵。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系的美国友人如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留下的资料中,有许多能够补充现有认知的新材料、新问题。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美国如何活动?中美之间最早的联系如何建立?在这些基础性问题的引导下,张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对历史文献的分类和查找中的收获与体悟。张老师逐一以《美亚》小组成员菲利普·贾菲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时留下的手写笔记、1933年至1935年发行的《中国工人通讯》、陈翰笙给美国方面写的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信件、一·二九运动期间学生党员写给海伦·斯诺和埃德加·斯诺的信件、白求恩替中共向美国左翼组织争取援助的信件等等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为例,详细探讨应当如何更好地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史料,抽丝剥茧地挖掘背后的故事。
张老师以董必武去美国旧金山开会这一事实为例,引出对“中共在美领导小组”研究的思考,指出有关旅美中国共产党人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值得进一步深入。张老师以陈翰笙为例,回顾旅美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张老师还指出,当时在美国的地下工作者如陈翰笙、冀朝鼎、徐永煐都用过多个名字,要注意识别他们的笔名、化名、英文名。除了常规的思路外,还可以从对手即反对者留下的材料中找线索。由此,张老师还与在场的师生详细分享了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共产党、日本共产党的互动”、“中共与国际民间组织的互动”、“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的官方接触”等重要研究议题有关的馆藏分布。张老师还以图表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跨国际流动,令人耳目一新。
在交流讨论环节,现场师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内外党史研究者交流对话的前景、多国别党史文献资料研究的可能性、统一战线理论与实际如何平衡等等。张老师认为,在研究历史档案的过程中,深挖问题而不是单纯停留于总结历史事实的层面,要透过材料透彻分析。在了解事实基础上,回归马列经典和毛泽东著作的仔细阅读,是促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诀窍。写论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一定要做好学术史的回顾。从事党史研究也要具备跨学科视野。在场师生获益良多。在掌声中,第十八期问道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