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 | “两个结合”大讲坛第十讲:郭建宁教授主讲 “‘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5-04-14点击数:

412日下午,本院主办的“两个结合大讲坛第十讲活动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特别邀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郭建宁带来专题讲座,题为《两个结合与文化主体性》。讲座由院长王建华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王建华教授在开场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郭建宁教授的学术地位和理论贡献,指出本次讲座主题聚焦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的前沿问题,必将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郭建宁教授的讲座围绕“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现实意义和未来路径展开。他指出,“两个结合”不仅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更是党实现理论创新的核心机制与文化自信的体现方式。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郭教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演进过程,深入分析了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相结合”这一重大命题的历史背景与内涵。他强调,从“相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话语转变,体现了我们党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文化意识和历史主动性的理论自觉。

在第二部分中,郭教授集中讲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之根”这一命题。他通过梁漱溟“老根新芽”论、冯友兰“旧邦新命”说等经典观点,结合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基因”的讲话,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连续性,更有思想生成力。他特别强调,中华文化的“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能够实现深层贯通,这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向。

第三部分,郭教授聚焦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弘扬问题。他认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推进“两个结合”,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阐释力,又要激活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能力,以实现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时代目标。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踊跃提问。有同学提问“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与传统文化资源使用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有老师关注“如何以‘两个结合’回应当前青年学生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西方文化影响的挑战”。郭建宁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研究观察,耐心答疑。

在讲座尾声,王建华教授做了精辟的总结。他,郭建宁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激情饱满,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充满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讲座不仅拓展了大家对“两个结合”理论的系统理解,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王楠

拍摄:崔舒畅